般若法門一相莊嚴

般若法門

  

 一相莊嚴三摩地

  大般若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 ,云何修行

 寶竺林精舍

曼殊室利白佛言:諸菩薩眾云何修行?

 云何名為一相莊嚴三摩地?

世尊宣說〔金剛經〕前不久,於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在舍衛城給孤獨園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曼殊室利、大迦葉波、舍利弗等所演說之法,是屬於智慧〕資糧的修行法要。

依大般若經佛所說發菩提心菩薩乘行者,解脫到彼岸有六種修行法,即六度波羅蜜多〔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前三度〔布施、淨戒、安忍〕為福德資糧,第六〔般若〕是智慧資糧,第四〔精進〕與第五〔靜慮〕共通福德與智慧二資糧。所謂六度萬行,在此一生中就必須不斷地在菩提道上累積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般若經云:

『布施等六波羅蜜多互相攝持能到彼岸,然住般若波羅蜜多具大勢力方便善巧,能速圓滿所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非住前五能辦是事,是故般若波羅蜜多於前五種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由是因緣,獨讚般若超勝餘五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五第七會曼殊室利分,世尊向曼殊室利與舍利弗所說之法是屬於智慧資糧,亦即第六〔般若〕與共通之第四〔精進〕與第五〔靜慮〕之修行法,如果我們僅是讀誦此經文時,很難瞭解其中法義,如深入細心觀察思惟,我們會發現此經文內容,堪為一部教誡我們修行者,如何實踐並集聚智慧資糧之實修法要。

為了讓修學者易於瞭解,依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今將經文所述分段節錄,列為〔十項〕綱要,並引用大般若經與相關經藏,依經解經併自淺學,釋義重點說明,以利應用修學與參考辨別:-

 

項目

綱要節錄自【大般若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
《壹》 靜慮〔禪定〕般若
《貳》 云何諸法皆入真法界?
《叁》 何故名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肆》 今世歡喜受持,是過去已植善根,並非今世巧合見聞!
《伍》 修行何法,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陸》 云何名為一相莊嚴三摩地?諸菩薩眾云何修行?
《柒》 無邊功德從何來呢?
《捌》

云何是真實修學菩薩乘者?

《玖》 菩提即是諸法實性
《拾》 如何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壹》靜慮〔禪定〕與般若
經文:

曼殊室利白佛言:「如是我先初學定位,要先繫念在不思議,然後乃能現入此定,久習成就,於此定中不復繫心任運能住。所以者何?我於諸定已得善巧,任運入出不復作意」。

解義:

『初學定位,要先繫念在不思議』,兹依圓覺經所云【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及圓覺經所描述之禪定意境,以解釋上述經文:-

『觀諸法性,皆由自心,寂靜審慮,自性空故,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受用法界一如及與身心。於一須臾頃住於寂滅、無相、平等之意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深入清淨無所有處,處處皆清淨寂滅,空性湛然』。

【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禪定唯有住心寂滅,有如樂器(或鐘鼓)本體本然無聲→〔無〕,但經由彈奏(或撞擊),聲音響徹於外→〔有〕,是有所為,然而樂器(或鐘鼓)本體性空無所作;本體〔空〕與聲響〔有〕〔空〕喻涅槃、菩提;〔有〕喻煩惱、雜染;煩惱即菩提互不留礙,一切法空無自性,皆清淨寂滅,平等平等。

梵語〔禪那〕,漢譯〔靜慮〕,一般通稱禪定、禪、定,或【止觀俱運】。

【般若】是【佛智慧】即一切諸法實相,不生亦不滅,離一切相,諸法空性,無所住。修行者初學禪那,要先繫念在不思議境,然後乃能入三摩地。三摩地即三昧,是等持,本經所言之〔所緣境〕即不思議界亦名一真如法界。摩訶止觀云:『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法界是一處,正觀能住不動,四行為緣,觀心藉緣調直,故稱三昧也』。

返回【綱要1】

《貳》云何諸法皆入真法界?

經文: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即是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是法界,法界即是不現行界,不現行界當知即是不思議界,不思議界當知即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我界、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是法界」。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知諸法非去、來、今及無為相,當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以真法界非去、來、今及無為故,諸法皆入真法界故」。

舍利子言:「曼殊室利!佛於法界豈不證耶?」

「不也!大德!所以者何?佛即法界,法界即佛,法界不應還證法界」。

「又,舍利子!一切法空說為法界,即此法界說為菩提,法界、菩提俱離性相,由斯故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空、菩提、法界,皆是佛境無二無別,無二無別故不可了知,不可了知故則無言說,無言說故不可施設有為無為、有非有等」。

解義:

一真如深入法性空寂,心無所着,實相般若本性淨故,是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此即是法性,亦即〔廣大轉輪相〕。

一真法界性淨明體。無見頂相寶髻獨耀。覺明圓照清淨本然。首楞嚴經佛告富樓那:『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正行之相

 

法界常【寂】繫緣以【止】捨諸亂【想】

寂而常【照】專念以【觀】應觀微【妙】

照而常【住】梵行清【淨】一相無【相】

 

大寶積經般若波羅蜜多品:〔摘錄〕

『我界與法界平等。有情界與法界平等。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與法界平等。生死界涅槃界與法界平等。如是乃至虛空界法界。及一切法界皆悉平等。舍利子。以何義故而得平等。謂由空平等故。一切法平等。無變異平等故。一切法平等。又舍利子。若有宣說有為界證入無為界。如是則有無量無邊。若諸菩薩摩訶薩。作是擇證入法界。是則名為界法善巧。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應勤修習界法善巧』。〔中略〕

佛告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能悟如是一切法相。即是無相。不可得見。不可執取。如法了知。是名正行。菩薩摩訶薩。勤修如是正法行已。當於諸法證入無障照明之慧。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

返回【綱要2】

《叁》何故名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相、無名,無邊、無際,無歸依處,非思量境,非罪、非福,非闇、非明,如淨虛空等真法界,分齊、數量都不可得。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是故名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解義:

大般若經第二會示相品云:

世尊告具壽善現曰:「善現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是故如來、應、正等覺依法而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攝受護持所依住法,此法即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不依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攝受護持。何以故?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生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與諸如來、應、正等覺作所依處,能示世間諸法實」。

 

返回【綱要3】

《肆》今世歡喜受持,是過去已植善根,並非今世巧合見聞!

經文:

佛告飲光:「飲光當知!未來之世苾芻等眾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信解修行心不沈沒,必於此會已得聽聞,歡喜受持、演說流布,當知彼類由聞是法,歡喜踊躍信受修行,不久開敷一切佛法。如來滅後,若有受持、演說、流布此經典者,當知皆是佛威神力之所加護令彼事成」。

「飲光當知!若有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歡喜受持,過去無量佛所多植善根,已得聽聞,非適今也!如穿忽然遇得無價末尼,生大歡喜,當知彼類曾見此珠,故生歡喜,非今創見。如是當來諸苾芻等,深心愛樂聽聞正法,忽遇般若波羅蜜多,歡喜聽聞、信受、修學,當知彼類已於往昔無量佛所曾聞是經,非於今時創聞能爾」。

佛告曼殊室利:「曼殊室利當知!顯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即為顯了一切佛法,通達真實不思議事。曼殊室利!我本修學菩薩行時所集善根,皆由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得成滿。欲住菩薩不退轉地,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亦由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乃成辦 」。

解義:

請參考大般若經第四會供養窣堵波品:-

時,天帝釋便白佛言:「若諸有情但聞般若波羅蜜多功德名字,當知如是諸有情類,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諸佛所發弘誓願,多集善根能成是事,非從少小善根中來,況能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書寫、解說、廣令流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當知如是諸有情類,功德智慧不可思議。所以者何?欲求諸佛一切智智,應於般若波羅蜜多理趣中求,如有情類欲求大寶,應於大海方便勤求,如是欲求一切智智,應於般若波羅蜜多理趣中求。」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佛所得一切智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成辦。是故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法最勝根本。」

爾時,慶喜便白佛言:「世尊!何緣不讚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及餘功德,唯讚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慶喜:「由此般若波羅蜜多能與前五波羅蜜多及餘功德為尊為導,故我偏讚。」

備註:

飲光,是迦葉尊者〕。曼殊室利,是〔文殊菩薩〕。慶喜,即〔阿難尊者〕。 

返回【綱要4】

《伍》修行何法,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經文:

曼殊室利復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修行何法,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心無懈倦,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曼殊室利童子!若菩薩摩訶薩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解義:

【三摩地】

三摩地即三昧,亦名三摩提,是等持,亦云正受、正定,所謂專思寂想,志一神清,正心行處,能在〔定〕中,審正觀察法界一處,心一境性,平等思惟,無為相應如實而知的 【真智之境】。

此法界湛然常不動,寂滅等虛空,一切諸法與法界平等無別,亦如大乘起信論》所云:『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此法界即是一真法界〔真如〕,亦是一實境界〔實際〕,亦是性寂不動如來藏〕,亦不可思議境界〔菩提〕,亦是不生不減〔般若〕。

大智度論》云:『諸菩薩禪定心調,清淨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種種諸三昧。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師對於『善心一處住不動』解釋如下:

摩訶止觀》云:『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法界是一處,正觀能住不動,四行為緣,觀心藉緣調直,故稱三昧也』。

【一相莊嚴】

經文所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心無懈倦,亦即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 〕 ,所謂正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大般若經一會無雜法義品:

『諸法空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則無相,若法無相是法一相,所謂無相』亦即一相無相〕與心經所示如是觀察 ,緣起性空,諸法實相,等同而互相趣合,一致無別。

大般若經第一會趣智品:〔節錄解說〕

佛告善現:『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除了於深般若波羅蜜多,歡喜樂聞、受持、讀誦、究竟通利、繫念思惟,精進修行心無厭倦以外,最重要必須相續隨順趣向臨入一切智智,應作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請問世尊:『云何相續隨順趣向臨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相續隨順趣向臨入無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為菩薩摩訶薩相續隨順趣向臨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經中所云〔一切智智〕除了〔無相〕之外,尚包括空、無所有、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平等性、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變化事、如尋香城等等悉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則無相,若法無相是法一相,所謂無相。

佛所言趣入〔一切智智〕,亦與趣入〔一相莊嚴三摩地〕之境相相同無別,實修者應作如是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返回【綱要5】

《陸》云何名為一相莊嚴三摩地?諸菩薩眾云何修行?

經文: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此三摩地以法界相而為莊嚴,是故名為一相莊嚴三摩地。若菩薩摩訶薩欲入如是勝三摩地,先應聽聞、請問、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然後能入此三摩地。曼殊室利!若菩薩摩訶薩不動法界,知真法界不應動搖、不可思議、不可戲論,如是能入一相莊嚴三摩地。」

「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諠雜結跏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繫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所以者何?曼殊室利!一佛所有無量無邊功德、辯才等一切佛,三世諸佛乘一真如證大菩提無差別故。」

「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殑伽沙等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未轉無上法輪。如阿難陀多聞智慧,於諸佛教得念總持,聲聞眾中雖最為勝,而所持教猶有分限。若得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多聞智慧、念總持力不可思議,普能受持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佛、菩薩無上法輪,一一法門皆能了達甚深義趣,宣說、開示,辯才無盡,勝阿難陀多百千倍。」

解義:

依上述經文,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

1.處空閑離諸諠雜

〔居清淨空閑處,離諸諠雜增長寂靜心以利靜慮〕。

2.結跏趺坐不思眾相

〔結跏趺坐,諦觀菩提心〕

菩提心觀釋云:
 
『空性,空云何性。謂如虛空故。如佛所說。虛空之性空無喻故。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菩提之名非性非相。無生無滅。非覺非無覺。若如是了知。是名菩提心 』。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云:

法界自性加持菩提心發趣者。作法界自性觀也。法界即是如來之身。觀自身即同一切佛法界身也。以此加持住菩提心也』。

請參考 → 云何結跏趺坐?

 

3.為欲利樂一切有情

修菩提以轉自性法輪,自利利他,利樂法界一切有情〕

現觀諸法空無自性、無所取著,達一切法無狀、無相是為修學菩提行,為欲利樂一切有情,又觀諸有情染著諸煩惱為利益彼故常行菩提行。

大般若經第一會實說品云:

 

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見如是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應發無上正等覺心勇猛精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堅固無退。」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能發無上正等覺心,如說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間天、人、阿素洛等,皆應稽首恭敬供養。」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菩薩摩訶薩能發無上正等覺心,如說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世間天、人、阿素洛等,皆應稽首恭敬供養。」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普為度脫諸有情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獲幾所福?」

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普為度脫諸有情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其所獲福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可見發菩提心,是殊勝且嚴謹的事,並非僅是一般〔結緣〕之法而已。

備註:

具壽善現,是須菩提尊者〕。

請參考 →

云何發菩提心?

4.於一如來專心繫念

〔繫念者,諦觀所緣境界,正觀寂滅在前,是名繫念 〕

於一如來專心繫念,一如來即是一法界繫緣法界一念法界,專心繫念一真如法界,不令忘失菩提,若暫時忘失,念洶湧現前時,亦不驚怖,應再重複往觀而住

大般若波羅蜜多一會法涌菩薩品云:『善男子!諸法法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如是法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一相莊嚴三摩地是以法界相而為莊嚴的正定境界,我們修行者在觀修中,如法剎那頃,是能入此三摩地與諸佛法界無差別相的境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觀如來品〕云:

佛言「智照實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緣;二諦,四諦,一切皆空。是諸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諸有為法悉皆空故。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一切皆空」。

我們修行者於一須臾頃所觀淨菩提心,所照見雖淺、若見若不見,剎那一念普週於沙界,剎那一念普觀無量劫,入此剎那三昧雖一須臾頃,但境界與觀自在菩薩平等平等,經云,此菩提心觀能除障滅罪,又得無量功德,諸佛歡喜。

 

請參考 → 何謂剎那三昧?

本篇大般若經經文亦言:《佛告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精勤修學,心無懈倦,得入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普能總持諸佛菩薩無上法輪,一一法門皆能了達甚深義趣,宣說、開示,辯才無盡》。〔節錄〕

5.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

〔此指觀想之行儀,以淨菩提心審取名相,如種子字或法相,善巧觀想如來容儀莊嚴,隨所在處端身正向或於佛壇前,觀行中以一如來莊嚴相引量周法界如虛空,亦如觀自身即同一切佛法界身,平等同等無差別,不迷惑亦不相〕           

【有相】諦觀菩提心,善想如來容儀莊嚴,蓮華妙淨。

【無相】引周遍法界,量同虛空平等無別,一真法界。       

論云諸法實相,真實之相,名之無相,以無相之相,而現於有相之相,以無相之理現於有相之中,皆能摧碾惑業苦故,乃謂化度眾生之相。如來真淨妙體本來無生,因見一切眾生往來六道無有了期,故以示無生之體化現於有生之類故也。

6.相續繫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

〔依觀照般若,諦觀清淨菩提,淨若虛空,相續繫念,入一真如法界,即為普觀三世諸佛〕

天台智者大師於妙法蓮華經玄義〕中亦說『圓教增數行者。如文殊問經明菩薩修一行三昧。當於靜室結跏趺坐。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切無明顛倒。永寂如空。此之一行即是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法中皆以等觀入』。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陀羅尼護持國界品,佛告阿難「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謂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識生,非前後邊際智慧生,亦非現在見聞所生」。「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議,於諸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無說無示、無相無名。此即名為念佛三昧」。

 

禪、淨、密悉皆如是、圓融、平等、無別。例如淨土念佛法門,不但要唸阿彌陀佛名號,並且必須心持,憶念思惟,心繫實際境,如來體性真如,盡虛空遍法界,一相無相,如幻如化,無濁無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淨念即使僅是頃刻之剎那三摩地,亦能當下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境界,即是思惟證義,所謂實相念佛,實相歸第一義入實相法自性空無,無為相應,雖是剎那剎那,然能得此剎那三摩地,無邊劫迷一時頓滅,淨土必然顯現。

 

念佛八十好。心心相續念。念佛真金色。安住無著心。

念佛舍摩他。毘婆舍那等。念佛離生滅。恒集最勝業。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云:-

 

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說,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無減。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成等正覺同於菩提一相無相。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入已,於一成正覺廣大身,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佛子!如來有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是故應知如來所現身無有量;以無量故,說如來身為無量界、等眾生界」。

 

大般若經第一會無相無得品云:-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由離諸相無漏心力,能於一切無相、無覺、無得、無、無作法中,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亦能圓滿諸餘功德。」

返回【綱要6】

《柒》無邊功德從何來呢?

經文:

曼殊室利即白佛言:「彼菩薩乘善男子等,云何得此三摩地時便獲無邊功德勝利?」

佛言:「童子!彼菩薩乘善男子等,精勤修學一相莊嚴三摩地者,常作是念:『我當云何能普通達諸佛法界,受持一切無上法輪,與諸有情作大饒益?』由斯得此三摩地時,便獲無邊功德勝利。曼殊室利!彼菩薩乘善男子等,先聞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功德,發勤精進繫念思惟,如如思惟此定功德,如是如是功德相現;既見此相如先所聞,深生歡喜轉勤修習,漸次得入此三摩地,功德勝利不可思議。若諸有情毀謗正法,不信善惡、業障重者,彼於此定不能證得。」

「曼殊室利!譬如有人遇得寶珠,示治寶者言:『我此寶價直無量,其形色未甚光鮮,汝當為我如法磨瑩,但令鮮淨勿壞形色。』其治寶者隨彼所言,依法專心如如磨瑩,如是如是光色漸發,乃至究竟映徹表裏,既修治已價直無量。曼殊室利!彼菩薩乘善男子等, 漸次修學此三摩地亦復如是,乃至得此三摩地時,便獲無邊功德勝利。曼殊室利!譬如日輪普放光明作大饒益,如是若得一相莊嚴三摩地時,普照法界,亦能了達一切法門,為諸有情作大饒益,功德勝利不可思議。

解義:

大般若經散花品云:

 

『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訶薩能正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便能具足修滿一切波羅蜜多,留難事起皆能如實覺知遠離。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訶薩欲正攝受方便善巧,應行般若波羅蜜多,應修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當知!若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引發般若波羅蜜多,是時無量無數世界諸佛世尊現說法者皆悉護念。是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彼諸如來、應、正等覺亦從般若波羅蜜多生一切智。》是菩薩摩訶薩作此念已,復應思惟:《如諸如來、應、正等覺所應證法,我亦當證。》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引發般若波羅蜜多,作是思惟經彈指頃所生福聚,勝有所得諸菩薩眾經如殑伽沙數大劫修行布施所獲功德,何況能經一日、半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引發般若波羅蜜多,憶念思惟諸佛功德!』

 

『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引發般若波羅蜜多,憶念思惟諸佛功德經彈指頃,尚獲無邊功德勝利,況經一日若過一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引發般若波羅蜜多,憶念思惟諸佛功德!如香象菩薩摩訶薩常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引發般若波羅蜜多,憶念思惟諸佛功德常不捨離,是菩薩摩訶薩今在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所修行梵行。』

返回【綱要7】

《捌》云何是真實修學菩薩乘者?

經文:

「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聞如是說心不驚怖;我說彼於無量佛所,已發大願、多種善根,是故苾芻、苾芻尼等,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心不驚疑亦不迷悶,彼為隨佛出家

若近事男、近事女等,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心不驚疑亦不迷悶,彼為真實歸佛、法、僧。

若菩薩乘善男子等,不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彼不名為真實修學菩薩乘者。

曼殊室利!譬如世間卉木、叢林、藥物、種子,一切皆依大地生長;如是菩薩世、出世間一切善根及餘勝事,無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生長。當知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法,皆於無上正等菩提隨順證得無所乖諍。」

解義:

若菩薩乘善男子等,修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為真實修學菩薩乘者。

大般若經魔事品云: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求學餘經,當知是為菩薩魔事。何以故?善現!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一切智智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攀枝葉諸餘經典,終不能得大菩提故。」

返回【綱要8】

《玖》菩提即是諸法實性

經文:

「若欲了達一切有情行菩提行,無不行者亦無退沒,應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菩提即是諸法實性,一切有情皆行諸法,無捨法者,諸行皆空,故無退沒。若欲了達一切法性即是菩提,一切菩提即是法界,此即實際,實際即空,心無退沒,應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

「曼殊室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顯示諸佛難思作用饒益有情,亦是如來所遊戲處。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可示現,不可宣說,是無墮法;唯有如來如實覺了,方便善巧為有情說。」

「諸三摩地要知諸法無生無滅、無作無為方自在起。何以故?達諸法空無罣礙故。若諸有情欲達諸法皆有出離,無有一法無出離者,應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解義:

般若即菩提,覺心能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觀一切法緣起性空、空無自性,【照】諸法實相、無相。菩提本具法爾,若無染執,真如即現起,真如現起即是無住無念、不取不捨即能【見】性,見性者【見】實際,因此修行者依佛教誡如法以【淨菩提心】,無所住於其中間精進修持,深思諦觀稱真法界,必然能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入一相莊嚴三摩地與佛智慧相應正行。

請參考 → 云何淨菩提心?

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云:

【無為相應】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諸相應中,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為最第一,最尊最勝、最上最妙、最高最極、無上無上上、無等無等等。何以故?舍利子!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即是空相應、無相相應、無願相應故。」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時,當知即為受記作佛,若近受記。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能為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諸相應中,與空相應最為第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最尊最勝。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相應,普能引發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返回【綱要9】

《拾》如何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曼殊室利即白佛言:「世尊!諸有請我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我先如是教誡教授以無相印印定諸法令求聽者離取著心然後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

佛讚曼殊室利童子:「善哉,善哉!汝能善說我所說法及說方便。」

「曼殊室利!若有苾芻、苾芻尼等於深般若波羅蜜多,下至受持一四句頌為他演說定趣菩提住佛境界況能如說而修行者當知是人不惡趣,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曼殊室利!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心不沈沒,亦不驚怖,歡喜信受,當知此輩於諸佛法定當證得,一切如來皆所印可,開許領受為弟子眾。」

「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信受如來無上法印,謂深般若波羅蜜多,獲無量福。如是法印,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共所護念,諸阿羅漢、菩薩、智者及諸天神皆共守衛。若菩薩乘善男子等此印所印,超諸惡趣、聲聞、獨覺,定當證得無上菩提。」

解義:

為他演說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先如是教誡教授:-

1.以無相印印定諸法

〔以無相印印定諸法此無相印即是法界相印,亦是佛頂相印,以諸法實相是真如、實際、無分別相,空無自性,為他演說並教誡諸法如是如也〕

此〔印定諸法〕之意義,以現代語言表達,則是以〔諸法實性〕規範之,所演說之一切法皆不離佛所說之三妙智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諸法實性即是菩提。

2.令求聽者離取著心

〔為他演說令聽聞者離取著心、離分別心〕

大般若經第一會無相無得品云:佛言「不執著無忘失法,不執著恒住捨性;不執著一切智,不執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執著預流果,不執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執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執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3.然後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

〔然後演說如何以有為之《文字般若》與《觀照般若》,啟發《實相般若》而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所謂無為相應之法。《無為》者,無實無虛、真空妙有〕

4.定趣菩提住佛境界

〔演說法義悉能定趣菩提,諦觀菩提心以趣入法性空寂住佛境界,即講演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之觀行法

經云:『法界自性加持菩提心發趣者。作法界自性觀也。法界即是如來之身。觀自身即同一切佛法界身也。以此加持住菩提心也』。

5.況能如說而修行者

〔為他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親自亦是如法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者

大般涅槃經。釋尊臨般涅槃即將捨壽時言:

『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

大般若經散花品云:

 

佛告慶喜:「若菩薩摩訶薩為聲聞乘善男子等,或獨覺乘善男子等,或無上乘善男子等,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經一日夜,所獲福聚甚多。」

 

「慶喜當知!置一日夜但經一日,復置一日但經半日,復置半日但經一時,復置一時但經食頃,復置食頃但經須臾,復置須臾但經俄爾,復置俄爾經彈指頃,是菩薩摩訶薩能為三乘善男子等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所獲福聚無量無數。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施,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相應法施及彼二乘諸善根故。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自求無上正等菩提,亦以大乘相應之法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他諸有情,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
 

「慶喜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自修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教他修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自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教他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自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亦教他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中略…;自修無上正等菩提,亦教他修無上正等菩提;自修一切智智,亦教他修一切智智。由此因緣善根增長,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可見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本身應是如法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便善巧自修亦教他修不然說法者本身是很難能為他人演說《定趣菩提住佛境界》之甚深般若法義,因此 現今此際末法時,很普遍地,自然形成諸多戲論說法,也就是以自我知識依文解義演說釋尊臨般涅槃時教示:『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亦是〔大般若經散花品所言:『自求無上正等菩提,亦以大乘相應之法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他諸有情,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

 

『自求無上正等菩提者』如實修行所謂自度,方能如實以『大乘相應之法』度人,才是佛所說的真實『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施』。

返回【綱要10】

本經結尾經文:

「時,天帝釋即與無量三十三天諸天子等,各取種種天妙華香、嗢羅花、拘某陀花、摩花、奔利花、微妙音花、妙靈瑞花、栴檀香末,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奉散如來、曼殊室利、一切菩薩及聲聞等;復奏種種天諸音樂,歌讚妙法而為供養;復發願言:「願我等輩常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上法印!」

「時,天帝釋復發願言:「願贍部洲諸有情類,常聞般若波羅蜜多,歡喜受持、成辦佛法!我等天眾常衛護之,令受持者無諸留難。諸有情類少用功力而得聽聞、受持、讀誦,當知皆是諸天威力。」

「爾時,佛讚天帝釋言:「天主!汝今能發是願,若有聞此歡喜受持,於諸佛法定能成辦,疾趣無上正等菩提。」

曼殊室利即白佛言:「願如來以神通力,護持般若波羅蜜多久住世間饒益一切。」

「佛時即現大神通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諸山、大地六反動;復現微笑,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曼殊室利便白佛言:「此即如來現神通力護持般若波羅蜜多久住世間饒益之相。」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我以神力護持般若波羅蜜多無上法印,令久住世饒益有情。諸佛世尊說勝法已,法爾皆起大神通力,護持此法令住世間,使諸天魔不能得便,諸惡人輩不能謗毀,一切外道深心怖畏。若有精勤學此法者,一切障難無不殄滅。」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一切菩薩摩訶薩眾,曼殊室利而為上首,及苾芻等四部大眾,天、龍、藥叉、阿素洛等一切眾會,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詳細請再參閱大般若經卷第五百七十五曼殊室利分,整篇經文世尊所說之實修法要,與摩訶般若鈔經功德品有關學持諷誦般若波羅蜜者,與演說經中法義教導於人之功德:-

大般若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全文〕

一相莊嚴三摩地

摩訶般若鈔經功德品

佛言【功德品】

 

蓮華妙淨法供養寶竺林精舍合十

Compiled from Sept. 07, 2010 Updated on Oct. 27, 2012    

 寶竺林精舍的頻道→  YouTube     

Top

 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