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淨菩提心?

   云何淨菩提心?

回本頁

提心?

 

大般若經所闡釋之空性人我空】、【法我空】,其無我觀、法界觀有很多種所緣境及觀行法,但以此淨菩提心觀,趣向臨入菩提之心,如實觀察諸法實相,最勝最上!

 

淨菩提心;〔淨〕者,意淨、諦觀也。淨菩提心,即淨覺心,若解此心,藉緣調直,任運止觀通達般若,即具一切菩薩功德,華嚴廣讚此心功德無盡,能成三世無上正覺。

〔菩提心觀行修行義〕所說,修行者於自內心,專注觀想白淨月輪,由作此淨月觀,悉能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明,遍照虛空,無所分別,亦名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

菩提心觀行修行義云:-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廣智不空

『三摩地者真言行人。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於內心中。觀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為喻。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 』。

當了義菩提心相,今再解釋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所云【後得智深思諦觀稱真法界能通達般若波羅蜜多之義:-

 

後得智:

後得智亦名後所得無分別智〕則是依止心〔菩提心〕緣境波羅蜜多,所謂資糧道及依止道。大般若經第四會真如品,我們修行者應能瞭解,除了〔資糧道波羅蜜多〔布施、淨戒、安忍、精進所生善法外,修行者尚須依止靜慮〔依止道即禪定以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思惟稱量觀察,才能通達般若波羅蜜多

 

深思諦觀:

諦者審察,正觀清淨菩提,直觀心之實相,了知本不生故,淨若虛空 。

 

稱真法界:

法海者一真法界,欲入法海者皆從菩提三昧而入,此菩提三昧能成就正法,能除滅障礙,能堅牢法界,心境冥合平等平等,離諸相縛無虛妄執。

 

請参考→

大般若經第六會法界品

我們修行者依佛所說六種修行方式〔六波羅蜜多〕所謂六度萬行,在此一生中就必須不斷地在菩提道上累積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大般若經所說福德資糧即布施、淨戒、安忍〕;智慧資糧即〔般若〕;精進、靜慮〕共通福德與智慧二資糧。

 

大智論云:『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名般若』。

 

淨土資糧全集云:『般若翻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禪波羅蜜。禪。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繫念。學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欲入般若。要因禪定。欲修禪定。必須精進。禪那。云思惟修。菩薩行禪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一一禪中。行大慈悲。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為十方諸佛.大菩薩所念』。

 

釋尊大轉〔無相法輪〕宣說六百卷大般若經,直指般若智慧,此智慧資糧即是我們修行者菩提道上最重要的目標,亦是經中所言,最尊最勝、最上最妙之解脫法門。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備註《壹》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觀行念誦儀軌】云:

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譯

 

於心中想圓滿月輪量周法界。於中觀地字門種子字觀〕。了了分明色如珂雪專注而住。即名為奢摩他。攝諸散動心既定已。即與慧相應。思地字義一切法性相如法界不可得故。即名為毘鉢舍那。或與定相應或與慧相應。久已純熟定慧雙運。能觀所觀平等平等。能取所取悉應遠離。常作如是觀照。現生得入初地。後十六大生成普賢菩薩』。

 

備註

圓覺經云:『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亦即隨順止、觀、禪那,或單一或交替或雙運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                             

 

行者建議,依〔第六輪〕,於一坐中,在其中間隨順三種妙觀行,依序漸 修,先修止,中修觀,後修禪那,思惟觀察能觀所觀,悉皆平等無別,一相莊嚴三摩地。經文與釋義說明,是文字般若,是表〔相〕的,很難理解亦很難表達其真實義境的,因此必須親自實踐並如法精進修習,才能體會其中 妙義,如經中所云『久已純熟定慧雙運,能觀所觀平等平等

 

經云〔第六輪〕:『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請参考→ 圓覺經〔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備註

止、觀、禪那,其對轉換及淨化累世業緣所牽引之妄想執著是有其絕對正面幫助。初學者當有妄念不斷洶湧而至時,此係正常現象,即使具備正知見、正思維之佛學修養,亦難阻擋它的反應作用,因此無論此妄念是善、是惡、是邪、是無明,均不必害怕,在佛壇前亦不必覺得不敬而放棄修學,此妄念係累世雜染潛伏所積宿習及今生所作所為因緣故,兩者因素交互作用所反 射的自然現象,在修行過程中,如能依佛正行教法運心思惟如實修,絕對可以漸漸淡化淨除的。

 

攝大乘論釋云:『施、戒、忍、精進等諸波羅蜜所生善根。及依止禪定故。無分別智得生。此智即是般若波羅蜜』。

 

世尊教導我們佛弟子,一切法平等平等,無論念佛、讀誦經典、靜坐、結印、誦持真言咒語、陀羅尼等,尚必須如法修習〔止、觀、禪那〕,所謂欲入般若要因禪定依止道〕,欲修禪定,必須精進,方能啟發〔觀照〕功能,正觀清淨菩提,思惟稱量觀察以照見本然,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

 

節錄自〔大正藏經第32冊/1661、1665與第17冊/0842、第20冊/1151、第31冊/1596等〕

Top